青島大學圍繞研究生培養內涵建設,不斷優化培養模式,完善育人機制,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和新變化。學校致力于強化研究生教育內涵建設,以研究生高水平成果產出、高水平競賽獲獎和深造率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1.堅持以“績效考核”為核心,打造了與培養質量、科研水平、學科發展及辦學特色相適應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動態調節機制。確保招生計劃向國家和學校重點專業傾斜,堅持在服務區域發展中優化研究生招生結構,形成“學校主導、學院主體、導師參與”三級聯動的招生格局;進一步擴大專業學位碩士的招生比例,支持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和聯合培養成效較好的學科,支持嚴把培養質量和學位論文質量的招生學院,建立學院間適度的競爭機制;指導各學院(學部)優化招生指標分配辦法,突出業績導向,讓優質導師招收優質生源成為常態。
2.構建了以“申請考核制”和“碩博連讀”為核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堅持質量第一原則,擇優錄取,寧缺毋濫,吸引和選拔更多適應現代科學發展要求的優秀創新人才;優化碩士研究生考試選拔方案,精心設計復試程序和辦法,充分發揮初試、復試的選拔性作用,規范初試科目和考試內容,尊重并充分發揮導師在復試中的考核作用,綜合評價考生考試成績、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一貫學業表現,把真正優秀的生源招收進來,把好入口質量關?!笆濉逼陂g,全校報考人數從7280人躍升到16550人,增長130%;研究生錄取人數從2206人增長到3536人,增長60%。
二、強化研究生導學思政
發布《青島大學關于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通知》,根據研究生專業課程的特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教育、職業倫理、革命傳統教育等有機融入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構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全員育人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新模式?!笆濉逼陂g,學校設立專項經費,共支持建設105門研究生試點課程、優質課程和在線開放課程,將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優先建設方向。推出“我們的榜樣”、“青研星光大道”等系列欄目,利用“青島大學研究生教育”微信平臺,先后報道了來自29個學院(部)的45名優秀研究生代表的典型事跡。以榜樣力量,激勵全體研究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提高研究生創新動力,塑造優良學風。
三、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
1.加強案例庫建設?!笆濉逼陂g,全校積極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庫建設,加強案例教學,重視案例的編寫和使用;高水平案例應作為教學研究成果。目前,建設有省級案例庫31個,校級案例庫58個。其中2019年獲批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首批視頻案例庫建設項目1項,成為全國16個入庫視頻案例之一。通過案例庫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用案例資源庫來彌補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促進課程改革,加快課程建設,改善課程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加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笆濉逼陂g,全校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推動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學校加快完善與行業企業合作模式,與海信集團、明月海藻集團、黃海制藥等多家企業、研究機構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打造“學位建設+能力拓展”協同育人模式。目前,全校獲批有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1個,山東省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2個,建有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34個,校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61個。與部分基地實行聯合招生,復試錄取過程由校企共同進行。實行雙導師制,雙方導師圍繞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思維和實踐能力,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培養計劃、共同設置專業課程、實踐課程。聯合培養研究生在校完成課程學習,在企業開展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由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完成。
四、研究生教育創新工作取得新進展
學校積極培育省級研究生教學成果獎,積極培育、評審推薦省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項目和研究生創新計劃。獲批山東省教學成果獎9項、山東省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59項、山東省專業學位實踐成果獎25項、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9篇、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57篇、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11項、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導師指導能力提升計劃項目22項、山東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2項、山東省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基地18個、山東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庫31個、承辦山東省研究生暑期學校1次。
五、搭建本研一體、碩博聯通培養機制
“建立了本碩一體化課程體系,打通本碩博課程選修系統,推動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整合與銜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全校校內推免生可提前修讀研究生課程。全校擬錄取2021屆本校優秀推免本科生共198名,除已修讀完全部課程的141名醫學長學制研究生,另有36名準研究生已申請提前修讀研究生課程。全面實行了研究生導師指導本科生科研創新制度,2020級本科生成為該項舉措的首批受益者。該制度旨在以科教結合為主導,充分挖掘校內高層次教育資源,鼓勵導師、研究團隊吸納本科新生加入科研創新工作,為本科生接觸學科專業的研究前沿和先進成果創造條件,使學生在參與科研創新活動過程中得到專業技能和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逐步建立學術思維、形成良好的學術道德。全校25個學院(學部)的638位研究生導師,共吸納2552位優秀本科生加入了研究團隊,開展科研創新。
六、以質量為導向,突出三個抓手
1.研究生高水平學術成果實現新突破。學校修訂了申請博士、碩士學位的學術標準,高質量、多元化規定學術要求。經過一屆研究生的培養,2020年授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單位(人文社科類包括導師一作,研究生二作)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492篇,較“十二五”末授位研究生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增長6.5倍,為2019年的2.5倍,全日制學術碩士人均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系數也顯著提高,由2019年的0.4提高至0.82,其中理工醫學院(部)全日制學術碩士人均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系數由2019年的0.51提高至1.06。
2.研究生競賽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在2019-2020年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中,研究生共組織報名團隊189支,參賽人數為628人,指導教師149人,其中2支隊伍獲得國賽二等獎,12支隊伍獲得國賽三等獎,14支隊伍省賽獲獎,2個案例入選“全國MSW研究生案例大賽”百強案例,1支參賽隊獲得全國百強團隊、青島大學獲國賽優秀組織獎2次,相較于2015年,參賽人數增加了近7.5倍,獲國獎數量增加5.5倍。
3.碩士研究生考博率逐年增長。繼2019年135名應屆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創歷史新高之后,2020屆應屆碩士研究生中有233人被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錄取為博士研究生,為2015年的4.7倍,2019年的1.7倍。錄取學校中既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名校,也有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奧克蘭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德國漢堡大學等世界名校。
七、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強化導師立德樹人職責
學校通過實施院校兩級導師管理模式、開展常態化導師培訓、逐年提高博碩士研究生導師選聘標準、不斷完善導師考評體系等措施,構建了上崗審核、崗前培訓、質量檢測、量化考核閉環式的研究生導師管理機制,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逐步打造了一支高質量導師隊伍?!笆濉逼陂g,學校共遴選高層次人才30余人擔任博士生導師,與多家高校和研究院互聘合作博導10余人,實行碩士生導師上崗審核制度,一批科研水平高、項目經費充足和科研成果豐碩的年輕導師上崗指導研究生,導師隊伍逐漸強大精干,并形成“傳幫帶”梯隊。2019年,全校共有12位導師獲得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榮譽稱號,是2015年的2.4倍。
八、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打造“一院一課”
全校獲批山東省研究生優質課程27門,在超星博雅平臺建設1208門網絡課程,獲批教育部智慧教學試點項目單位。2020年疫情期間,全校共有636門課程研究生課程實現全面線上授課,29267人次研究生參加線上學習,師生反饋良好。2019-2020年,全校立項建設29門在線開放課程,55門校級優質課程,組織9門教育部試點課程結題,150余研究生教師參加了 “一院一課”觀摩。
九、拓寬國際視野,促進研究生國際化培養
2019年全校共派出324名研究生,較2018年總量增長83%。其中,285人赴國外研修超過90天。派出超過90天的人員中,赴韓國138人、英國48人、德國15人、美國12人、日本等其他國家72人。2019年全校20人獲得博士研究生出國研修項目資助,20人獲得博士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項目資助。
十、打破孤島效應,促進研究生培養信息化建設
打破信息孤島,實現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統與智慧校園的數據集成,系統數據與學校人力資源處、教育部學信網、財務處等數據同步更新,完成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統培養工作基礎數據庫建設。學科及專業數據框架已完善,錄入課程信息共計2000余門,教師信息3500余條,導師信息2000余條,學生學籍信息6000余條。2020年秋季學期,已經初步實現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課程、師資、教室資源在系統管理中的初步融合,為推進全校本研一體化做出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