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x5v9b"><strong id="x5v9b"><address id="x5v9b"></address></strong></acronym>

  • 首頁> 專題資訊> 他山之石> 青島大學多輪驅動齊發力 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青島大學多輪驅動齊發力 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十三五”以來,青島大學深入推進科學研究提升工程,聚焦原始創新和服務社會,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基礎研究為抓手、以提高質量為目標、以高端人才為引領、以重大需求為導向等多輪驅動,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推動學??萍紕撔鹿ぷ髋艹觥凹铀俣取?。

    一、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綻放全新活力

    學校始終堅持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源”,加強科技政策頂層設計,努力優化科研生態。一是創新科技工作考核與激勵機制。全面推行以二級單位為基本單元的科研目標管理和分類考核體系,選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水平論文、科技經費總量等作為核心考核指標,并設置新增科技獎項、科技平臺等提升任務,鼓勵二級單位“非對稱”發展,力爭在不同層次上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成立科研成果轉化中心,出臺《青島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辦法》《青島大學學科型公司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全面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制度關卡。三是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全面推行以科研項目為牽引、首席研究員(PI)負責制的科研團隊形成機制,以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匯聚多學科人才的跨學科創新平臺建設機制,促進學科交叉、科教融合,提升科技攻關能力。四是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將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納入二級單位科技工作考核體系,修改完善科研業績分類分級辦法,提高橫向項目到賬經費和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在業績評價中的權重,并在高級職稱評審、各類人才工程評審辦法中設置橫向科研經費和成果轉化經費門檻條件,進一步健全了推動科研人員進企業、進車間,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政策引導、保障與激勵機制,助推企業技術進步與轉型升級,催生重大科技成果。

    二、堅持以基礎研究為抓手,承擔重大科研任務能力顯著提升

    學校始終把申報基金作為核心工作來抓。一是將加強基金申報工作納入常態化。學院書記、院長、分管院長等領導班子成員高度重視基金申報工作,在教師信息分析、科研團隊整合、基金申報指導、同行專家邀請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實細致的工作,對青年教師成長成才做出重大貢獻。二是高度重視申報基金的“戰術問題”。要求二級單位科研管理人員做到盡職盡責,在抓早、抓細、抓實上下功夫,制定詳細的落實舉措。三是切實抓好重大項目的組織培育工作。圍繞科學前沿,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依托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充分發揮學院、團隊負責人的組織引領作用,全力培養優青,謀劃培育杰青,使青年人才成為科研創新的引領力量和申報重大項目的主力軍?!笆濉币詠?,累計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79項,較“十二五”增加318項;含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重大研究計劃1項、優青2項;2018年獲批163項,列全國高校第54位,創歷史新高,獲批數量連續五年列省屬高校第一位,并連續超過第二名1.5倍以上;青年科學基金占比為58.94%,列全國高校第3位。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6項、子課題20項,其中1個重點專項獲資助經費2034萬元,取得重大突破;獲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中央軍委科技委國防科技創新特區重點項目3項。另獲批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612項,含重大基礎研究項目8項、杰青7項、優青22項,獲批數量列省屬高校第一位。獲批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13項,含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關鍵技術項目8項。累計獲科技經費8.8億元,較“十二五”增加3.1億元。

    三、堅持以提高質量為目標,高水平標志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學校始終堅持科技工作高質量發展,努力追求學術卓越。一是不斷強化質量意識、精品意識,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匯聚人才隊伍,聚焦學科領域內的頂級期刊,有針對性地培育高質量學術成果。二是及時修改完善標志性科研業績獎勵政策,加強政策、成果宣傳,鼓勵高層次人才團隊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開展深入合作,聯合發表高水平文章。三是抓住山東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有力機遇,結合學?,F有基礎和優勢特色,整合科研隊伍,加大政策資金人才扶持力度,開展重點科研攻關,在承擔重大項目、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努力培育高層次科技獎勵?!笆濉币詠?,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山東省科技獎34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21項、三等獎9項;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一等獎3項;獲青島市科技獎125項,其中一等獎12項;獲山東省高??茖W技術獎90項,其中一等獎23項。發表SCI收錄論文12687篇,列省屬高校第一位,較“十二五”增加近9000篇。在最新ESI綜合排名中,國內排名第73位、世界排名1035位,較2016年分別前進24位、757位;論文他引154277次,較2016年增加123778次;篇均引用10.26次,較2016年提高3.48次;ESI高被引論文總數達250篇,較2016年增加215篇。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其中《自然》主刊2篇,CNS子刊11篇,《美國科學院院報》2篇,《化學評論》《化學會評論》《美國化學會志》等13篇。

    四、堅持以高端人才為引領,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持續推進“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三大人才工程,引育并舉打造人才高地。 “十三五”以來,入選首批山東省“頂尖人才一事一議”杰出人才1人,獲批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2個、青島市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團隊1個。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5個,新增省部共建生態紡織協同創新中心等省級平臺9個、市廳級平臺30個。發起并作為股東單位共建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與海信集團聯合申請獲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獲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學校以首席專家為核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產業結構升級需求,圍繞醫學、紡織、材料、系統科學等學科群,重點打造了一批跨學院、跨學科校級直屬科研機構,培育學術研究的新增長點。例如,依托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研究院,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建成省級創新平臺2個;依托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獲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一等獎1項,建成省級創新平臺2個;依托生態紡織技術創新研究院,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一等獎2項,并建成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依托雜化材料研究院,成功打造“兩基地一中心”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并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項;依托未來研究院,已在城陽集中布局了學校首個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并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專項1項。校直屬科研機構已成為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的“橋頭堡”和科技創新的“加速器”。

    五、堅持以重大需求為導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全面提升

    學校始終堅持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把加快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作為推動學校改革發展的“牛鼻子”來抓。大力推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之間的科技合作,將聯合共建研發機構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和舉措,先后共建了“青島腫瘤研究院”“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泰山紡織服裝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大學華賽醫學細胞和蛋白質藥物研究院”“青島大學施耐德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大學海洋糧倉產業發展研究院”“海爾衣聯網青島大學聯合創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依托青島腫瘤研究院,獲建設經費2億元,呂志民教授團隊的前沿成果兩度登上《自然》主刊,獲國家、省市級項目14項。依托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獲運行經費4000萬元,已立項10余個與威海市企業的聯合研發項目。依托青島大學華賽醫學細胞和蛋白質藥物研究院,搭建了國內首個人源細胞重組蛋白生產平臺,并成功引入青島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合作方,成立一年來已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等多個重大項目,累計獲縱、橫向科研經費2000余萬元,市工信局已發文支持建設“青島(華賽)區域細胞制備中心”。新型研發機構成為連接科技與經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教研融合提供了優質土壤。

    版權所有©聊城大學 魯ICP備05001955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74號 建設管理:黨委宣傳部
    富婆推油偷高潮叫嗷嗷叫